出海,是镌刻在泉州海丝基因里的天然使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泉州以“出海加速器”为引擎,加速培育外贸与跨境电商集聚区,推动企业扬帆远航。如今,26个已运营的外贸、跨境电商集聚区交流、交易热火朝天,17个新兴集聚区也在紧锣密鼓谋划落地,一幅政企携手、蓬勃发展的产业画卷正徐徐铺展,让更多国潮优品从泉州走向全球。

政策引力

“出海加速器”奋楫前行

去年年底,泉州市商务局先后发布《泉州市外贸集聚区创建认定及考核奖励办法(试行)》《泉州市跨境电商产业园区(集聚区)创建认定及考核奖励办法(试行)》,明确集聚区与跨境电商园考评与奖励机制。

在“赛马制”的推动下,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上,泉州市首批11个市级外贸及跨境电商集聚区脱颖而出并获授牌。其中,外贸集聚区有石狮国际商贸城国际贸易中心等5个获评,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获评的包括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等6个。

政策引领给力,泉州外贸集聚区、跨境电商园全面进入高速发展期。截至今年5月,泉州外贸、跨境电商集聚区建设成果斐然,全市共有43个相关集聚区,其中外贸集聚区17个,跨境电商集聚区26个。目前已有26个集聚区投入运营,为当地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另外17个也正积极谋划建设中,释放巨大发展潜力。 这些集聚区各具产业特色,经过精心培育,已成为企业出海的有力支撑。从区域分布来看,各县(区)积极布局,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晋江一马当先,拥有8个集聚区(3个外贸集聚区和5个跨境电商集聚区);惠安县、鲤城区、丰泽区、石狮市、南安市、台商区也分别拥有4—5个集聚区,充分发挥各自区域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受到政策红利的鼓励,已运营的集聚区正日渐显露经济效益。其中,8个运营中的外贸集聚区,建筑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累计入驻201家外贸企业,仅4月就完成出口额15.53亿元,预计全年出口额可达71.21亿元;18个运营中的跨境电商集聚区(产业园),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6679家企业,截至目前,今年已完成交易额16.6亿元。

市场引领 

产业集聚效应日渐显现

从一家企业到一个集聚区,面对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泉州外贸正逐步告别“单兵作战”,迎来“军团作战”的黄金时期,集聚区无疑成为重要的各方资源集聚载体。

走进晋江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展厅内琳琅满目的本地制造优品。该服务中心已与全球70多家主流跨境电商平台实现对接,为“晋品出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从商品展示、交易撮合到物流配送、售后服务,都有专业团队跟进,帮助企业解决跨境电商运营难题。受到产业带优势与服务升级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优质平台也纷纷相中泉州。就在前几天,非洲最大跨境电商平台Jumia福建首个运营中心落户晋江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此举意味着“晋品出海”进一步打开了非洲市场。 “入驻集聚区,不仅可以尽享所有‘一站式’出海服务,更能大大缩短创业周期。”刚刚入驻的创业者小林说。

去年年底,南安率先在全省建成首个外贸集聚区。入驻其中的沪航科技外贸部负责人叶幼玲兴奋地说:“我们实现了外贸首单出海!”作为首批入驻企业,沪航科技搭上南安“再下南洋”活动的抱团快车,顺利拿下埃及百万元外贸首单。南安市商务局负责人吕嘉发介绍,目前南安外贸集聚区已吸引23家外贸企业、11家服务商入驻,今年一季度,入驻企业出口额近10亿元,同比增长三成,超100家本地企业在这里找到了外贸出口的“快速通道”。

政产学协同 

共筑外贸产业优生态

泉州外贸、跨境电商集聚区发展并不局限于一园一区的小生态,而是要成为优化全市外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为了达成这一共同目标,政产学多方共助力。政府方面,泉州持续鼓励各县(市、区)出台精准扶持政策,参照“六有”(有运营主体、有创建目标、有专业团队、有服务方案、有固定场地、有配套服务)标准,制定年度创建计划,明确建设方案和时序,解决空间载体、企业集聚、数据落地等问题;另一方面,在确保集聚区建设上,积极保障建设要素,鼓励同步招商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盘活低效用地,支持国有企业和第三方运营团队利用闲置厂房建设运营综合性集聚区。鼓励对入驻业态给予多方面倾斜,利用引导基金推动企业发展。

政府积极推动,产业生态活动也日渐生动。

在集聚区与海外的生态联动方面,以南安外贸集聚区为例:企业借助当地举办的采购商团走进产业带活动、供需对接会等,积极拓展业务。入驻创业者赵世鹤表示,集聚区几乎每两周就有一场交流对接活动,5月7日举办印尼“闪电达”平台活动,5月21日便组织数十家企业前往印尼洽谈合作。“借助海外侨商资源,我们已初步与印尼方面达成共建海外仓、落地服务中心的意向。”参与出访的企业家赵世鹤带来一线消息。

在集聚区点面连片打造生态圈体系方面,以丰泽区奇龙数字园为例:作为中心市区数字电商新高地,已有50多家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平台、服务商在此入驻,业务涵盖内外贸、海外仓、物流等产业链上下游。而在园区附近的华大街道周边,还有着超800家规模不一的电商企业,以及华侨大学这一优质教育人才资源中心。当前由奇龙数字园出发,链动形成环华侨大学电商生态圈的建设已经启动。项目分两期规划设计,一期将以润柏电信大楼为核心,拉动盘活包括奇龙数字园在内的现有电商及商贸资源,重点打造跨境电商的知识产权、全球卖家孵化和电商直播三大中心;二期则将以一期基础为轴,进一步强化校地联动,全方位形成政产学合力构筑的市区跨境电商园生态圈。

人才是产业生态必不可少的“养分”。近期,“政校行企跨境电商人才培育活动”在晋江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举行,通过构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在集聚区与院校之间搭建人才与产业共生通道。这并非是一个集聚区的作为,而是全市总动员。针对产业人才缺口,泉州正依托高校资源深化产教融合,组织在泉高校调研丰泽、石狮等跨境电商集聚区,精准对接本地人才需求,全力推动集聚区为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平台。

在地方教育及商务部门的协同下,各县(市、区)也亮点频出:洛江年培养超500名电商人才;石狮计划建“跨境电商人才之家”并办大赛;晋江举办鞋服跨境电商大会,授牌实践教学基地;南安开展小语种培训;德化深化校地合作推广电商教材等……全市上下正构建“政校企”协同生态机制,为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集聚区工作推进成效关系泉州内外贸高质量发展大盘。在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下,泉州政产学各方齐发力,正共同助力让更多满载泉州优品的航母在全球贸易浪潮中乘风破浪。(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王宇静 通讯员 叶冠庆 杨华)